首页 > 高村镇 > 最新动态

一个个传统乡村在产业转型中焕发活力,一次次村民矛盾在网格中完美化解,一件件民生“小事”让基层治理在群众心中开花结果。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宜阳县高村镇面积148平方公里,有39个行政村,2.1万常住人口,土地资源多、农业条件好、基层治理潜力大等优势显著,在推动“党建+网格+大数据”上依托“数字乡村智慧大屏”覆盖全镇的网格化管理服务,融合积分管理、便民服务、实时监督三大功能的数字化治理平台。这一创新实践,扎实推进了服务下沉、资源下倾、治理下移,让善治强音奏出了和美新声。


党建领航,激活治理“一池春水”

tem.png


高村镇平原村千亩烟田抗旱忙


持续高温天气让高村镇平原村千亩连片烟田的烟叶“中了暑”,生产路上的农机唤醒了夏蝉与青蛙,70多岁的卫大伯顶着一头热汗,望着自家田里的灌溉设备笑得合不拢嘴:“今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好!太好了!”


靠天吃饭一直是农民说不出的心病。面对群众的期盼,高村镇平原村以网格化为切入口,结合县“三清两建”工作,迅速收回群众多次反映的村南1200亩荒坡低效能耕地,实施专项整治,公开对外承租,成立“农资、农机、农技”三支服务队,购入两台灌溉机,供村民轮流使用,让村民从“单打”到“众创”,彻底解决了平原村夏季缺水这个难题。


平原村的蝶变,是高村镇“产业网格”与“服务网格”双融合的一个缩影。全镇以网格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深入贯彻一线工作法、换位工作法和首问工作法,科学划分99个网格,通过753名专兼职网格员收集群众意见380余条,结合普遍联系群众制度解决地块纠纷、水路纠纷等民生实事115件,让“有事找网格”成为习惯、让“哨响人到”成为自觉,把“需求清单”实实在在转化为“幸福清单”。


数字赋能,驱动治理精准高效


在高村镇高村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村“两委”干部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计算村民的“得分”。“数字乡村智慧大屏”上每个农户名字后面的积分正在上下跳动,在这里,村务服务、环境整治、集体荣誉得到了具象化体现,编织出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网络”。


“有了这套数字化系统的强大支持,谁家管子漏气、谁家供水小了,甚至地里玉米倒伏,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服务效率噌噌往上涨。”村支部书记王少立紧盯大屏,手指在操作台上熟练地点击着,自信满满地说。今年4月,高村村制定了《积分管理规则》,明确6个项目51项具体要求,以户为单位,赋予每户基础分100分,全村366户全部录入系统,通过落实村“两委”安排的任务,短短4个月时间,农户的最高分达190分,这背后,是基层高效能治理平台强大技术支撑体系发挥的关键作用,也是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成果展现。


一套有效的“网格化+大数据”的治理机制正在高村镇逐渐铺开。据统计,2025年,全镇通过网格员上报网格事件192件,办结187件,办结率达到95%。便捷的线上交流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群众认同感、获得感与日俱增。科技赋能让社会治理的“感知神经”变得更加敏锐,“响应手脚”更加迅速敏捷,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善治加速,勾画民生满意画卷


tem.png

高村镇演礼沟村文化广场戏曲节目


“现在日子越过越舒心,我把年轻时的爱好重拾起来,大家也愿意听,我这心里美着哩。”高村镇演礼沟村的刘大姐刚唱完一曲《穆桂英挂帅》,笑声朗朗地说,“这些都是俺附近几个村里会唱能唱的人,唱起来对味儿。”近日,夜晚的演礼沟村文化广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喝彩声,一个个“文化能人”在这里展露风采,他们演绎出一幅基层善治的美好图画。


外出务工3年的彭向辉,此刻正坐在党群服务中心内,身穿红马甲的“小帮”志愿者正帮这位归乡游子剪发,“我从来没想过家乡的变化这么大,这次回家我就不出去了!”近年来,高村镇依托党员“五争三评”活动,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结合“小帮”志愿者服务发动党员和志愿者,成立了153支“三自”组织服务队伍,全面推动管理、服务资源下沉,提升服务效能,累计开展义演、义诊、义餐活动70余次,惠及群众4600余人次。


一幅“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善治画卷,正在使寻常百姓的心中期盼成为美好现实,高村镇生动书写着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高效能发展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