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沟域经济为产业发展抓手助推乡村振兴
-
日期:2021-05-13
来源:
宜阳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形地貌是“三山六陵一分川”,境内有大小沟岔168条,覆盖了60%以上的行政村、25%以上的贫困人口。近年来,宜阳县紧盯上级决策部署,针对沟域生态脆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贫困发生率高等瓶颈制约,将发展沟域经济助力产业扶贫,作为推进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贯通融合的重要路径,全域谋划、全力推进,先后建成15条市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带动6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巩固脱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根基、提供了支撑。
一、立足贫困现状,抓规划、强保障
坚持把沟域经济产业扶贫放在突出位置,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推动沟域经济高质高效发展。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分布现状,统筹考虑南山北岭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产业基础、文化底蕴,编制了《宜阳县沟域经济总体规划》以及赵保镇、董王庄乡、白杨镇等14个乡镇沟域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以花椒、烟叶、艾草为主导的特色种植沟域经济示范带,以肉牛、生猪、肉鸽为主导的畜牧养殖沟域经济示范带,以苗木花卉、林果采摘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沟域经济示范带,以乡村风光、民俗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沟域经济示范带,做到了“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了县乡联席会议、定期会商和观摩研讨机制,定期对沟域经济发展进行安排部署,确保沟域经济发展找准点、走对路。政策打包,在资金保障、土地流转、产业培育、文旅融合等方面,先后出台了10余项优惠政策,扶持劳力、资本、资源向沟域经济集聚。三是强化设施保障。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持续提升农村水、电、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客运班车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将沟域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统筹推进,建成了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实施农村改厕6.3万座,农村9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既方便了群众,又助力了发展。
二、强化产业支撑,塑特色、育亮点
坚持把沟域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沟域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接二连三”,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一是发力特色农业。设立了1000万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资金,加强政策宣传,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流转土地,引导发展花椒、烟叶、艾草中草药、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65万亩,形成了“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新格局,打造了“中国生态食材花椒之乡、中国中医农业之乡”,以及69个“三品一标”农业品牌。二是发力配套加工。紧盯“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引进天津红日药业、洛阳三星有机农业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中药材深加工、“天之艾”艾草产品、迷迭香精油制品、花椒芽、连翘茶等一系列“宜阳不一样”农产品。三是发力乡村旅游。依托香鹿山香谷、洛邑水城、七彩莲花谷、连昌河休闲农业等沟域经济示范带,培育壮大了民俗休闲、观光游玩、生态采摘、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全县沟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十一”期间,赵老屯、七彩花海、尚书里、汉唐文化园等沟域经济景区,共接待游客3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5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289万元;同年11月,赵老屯迷迭香民俗文化村被评为乡村旅游3A级景区。
三、聚焦产业扶贫,强带动、促增收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以沟域经济为载体,以带动增收为目标,结合贫困群众劳动力状况、发展意愿、土地面积、务工技能、经商本领等情况,积极探索产业带贫新模式。一是特色种植让群众收益。扶持有技术的贫困群众自主经营,发展特色种植,户均年增收5600元;引导无劳力的贫困群众参与托管经营,户均年增收5600元。二是土地流转让群众收益。大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鼓励有土地的贫困群众以土地参股获取租金,户均年增收1000元。三是引导务工让群众收益。以带贫企业为载体,安置缺资源的贫困群众就业务工,户均年增收15000元左右。四是三产带动让群众收益。依托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有资源的贫困群众发展民俗、餐饮等旅游服务业,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通过政府组织、政策引导,形成了“三产带动、务工就业、土地流转”等7种带贫增收模式,让农户充分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带动了6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下一步,宜阳县财政局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建立与统筹整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对涉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严格规范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和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描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