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民生领域

  八月,玉米覆陇黄,丰收在望。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也开始采摘脱贫“丰收果”了。2018年,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15户40余人种植丹参近百亩。今年丹参喜获丰收,平均亩产值5000元。参田不远处,温室蔬菜大棚里,西红柿也迎来了采收季,每棚能带来十几万元收入,贫困户在家门口抱上了“金娃娃”,为巩固脱贫成效注入强劲力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宜阳先后出台6个指导意见和方案,统筹谋划产业扶贫布局,确定了以花椒、烟叶、艾草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特色种植村,以肉牛、生猪等为主导的畜牧养殖村,以苗木花卉、林果采摘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村,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沟域经济示范村。培育了董王庄乡艾草、上观乡水蜜桃、锦屏镇软籽石榴等一批特色产业,建成5个特色优势专业乡镇、30个特色优势专业村,使该县产业扶贫做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既有规模、又有效益”。
  目前,该县已形成了“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新格局,12万亩花椒、6万亩烟叶、20万亩花生、3万亩苗木花卉、8万亩优质林果,7万亩中药材、8000万袋食用菌的种植新格局逐步形成,特色种植面积达56万亩,带动6万余名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稳定增收。打造了中国生态食材花椒之乡、中国中医农业之乡等69项品牌,形成了中药材深加工、迷迭香精油制品等“宜阳印象”系列产品。培育壮大了民俗休闲、观光旅游、生态采摘、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为脱贫攻坚加速跑注入不竭动力。
  产业发展快,还得龙头带。该县先后出台19项优惠政策,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土地流转、特色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带贫等产业扶贫项目,全方位、全过程扶持,培育引进民正农牧、新大牧业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1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937个,流转土地38万亩,带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宜阳县借助被列入全省扶持村集体发展试点县的契机,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三变”改革,探索多种模式,写好“集体经济+”文章,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添脱贫攻坚动力。
  “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利用帮扶资金建设蔬菜大棚、加工车间,通过承包、吸纳就业等方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保证村集体增收。
“  租赁、转包集体闲置资产+村集体经济”。将各村旧校舍、荒山荒地等集体闲置资产,通过改建扶贫车间、公开租赁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村级光伏电站+村集体经济”。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一座,带动贫困户600户,户均增收3000元;12.97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222个、带动贫困户6397户,户均增收500元到3000元。
  “村级扶贫车间+村集体经济”。建成扶贫车间、就业基地430多个,引进50家加工企业,带动从业人口达1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323人。
  目前,该县建设扶贫产业基地340个、布局扶贫车间58个、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53个,采取公开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带动全县8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依靠集体力量,贫困户摘掉“穷帽”,挺起脊梁,大步奔小康。(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