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阳:高质量脱贫为发展加速幸福加码
-
日期:2020-10-30
来源:
秋色已深,在豫西群山深处,坐落在锦屏山边、洛水河畔的宜阳,秋意更浓:县城里,枫叶红银杏黄,松柏苍翠水鸟翔集的生态和谐、唯美秋光图跃然眼前;田野里,蔬菜大棚孕育着紫莹莹的茄子、红艳艳的辣椒,土地滋养着扶贫菊花白如雪,软籽石榴圆鼓鼓,晚熟冬桃黄澄澄,共同描绘出动人的沟域经济丰收图景……
宜阳,这个曾经的贫困县,早已不是旧时模样。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乡村美、产业富、百姓乐,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群众幸福的田园长卷正在徐徐展开。
脱贫攻坚战场上,宜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带领全县70万干部群众历经数年奋战,用这样一份扶贫成绩单诠释初心:2018年圆满完成贫困县脱贫摘帽各项目标任务,2019年3月顺利通过省贫困县退出评估核查,2019年5月省政府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摘掉戴了20多年的贫困帽子,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截至2019年年底,89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累计脱贫20092户75996名贫困人口,剩余贫困人口1360户394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5%,为加快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锐出战总动员 脱贫号角正嘹亮
几乎每天排在微信运动排行榜榜首的驻村第一书记程玉国,五年驻村,安下心扎下根,把贫困偏远的朱家沟变成了米粮川;任期已到,却被群众多次挽留的接地气“草帽书记”芮根杰,点亮了下庄村脱贫新希望;带领群众在旱塬上打井吃水,搭起大棚种植食用菌的“香菇书记”李磊,让宋村送走了“穷神”迎来了红火新生活……
迎战贫困,“战士”该怎么选?该县全员上阵,尽锐出战,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组织保证,优质人力资源。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非常关心宜阳脱贫攻坚工作。“十三五”以来,洛阳市委主要领导分包联系宜阳,先后23次到宜阳调研指导工作,每次都对脱贫攻坚作出精心指导,为宜阳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县乡党员干部更是以身作则,主动作为。
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九个一”大走访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定点帮扶单位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走访入户、慰问群众,共走访贫困户2.1万户、非贫困户12万余户,有效促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
扎实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乡(镇)党委书记走访贫困户21405户;村党支部书记遍访21405户贫困户,走访比例均达到100%;编制脱贫攻坚责任清单,详细列出了“县级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综合协调责任、乡村包干责任、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帮扶责任、督查组督查责任”等五类10项71条责任清单,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局面。
探索建立了“四大战区”“三级网格”工作推进机制,将全县划分为四大战区,乡、村、户三级网格,四大班子领导担任各战区政委、指挥长、副指挥长,并按照“县级领导分包联系乡镇、科级干部分包联系行政村、帮扶责任人分包联系农户”的原则,明确三级网格员,全员上阵、协同作战,调动一切资源,凝聚一切力量,协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稳步开展。
建立县级领导包村、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的帮扶体系,108个县直单位全部承担帮扶任务,6200余名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派驻第一书记252人、驻村工作队240个、驻村干部830人,实现第一书记应派尽派目标和贫困村、深度贫困村、贫困户30户以上非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
特色农业动力足 沟域经济现活力
十月下旬,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扶贫菊花丰收了。一朵朵金蕊白瓣的北京菊煞是喜人,驻村第一书记程玉国带领村民在农副产品筛选车间筛拣、烘干菊花。
2018年开始,该村通过帮扶单位精准帮扶,谋划实施菊花产业,目前已发展种植洋甘菊、雪菊、北京菊、婺源黄菊等多个品种的菊花200余亩,种植户平均每亩鲜菊可收入4000多元,深加工后收入可达万元以上。如今,该村四季有菊,在助农增收的同时还进一步扮靓村貌。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宜阳县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分布现状,统筹考虑地形地貌、产业基础,以及乡村文化元素、群众种养习惯,对县域南山北岭的气候、土壤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先后出台了6个指导意见和方案,统筹谋划产业扶贫布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沟域经济。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该县确立了以花椒、烟叶、艾草、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特色种植村,以肉牛、生猪、肉鸽等为主导的畜牧养殖村,以苗木花卉、林果采摘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村,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沟域经济示范村,培育出了董王庄乡艾草、上观乡水蜜桃、锦屏镇软籽石榴、香鹿山镇花椒和迷迭香等一批特色产业,建成5个特色优势专业乡镇、30个特色优势专业村,使全县产业扶贫做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既有规模、又有效益”。
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以“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新格局,12万亩花椒、6万亩烟叶、20万亩花生、3万亩苗木花卉、8万亩优质林果、7万亩中药材、8000万袋食用菌的种植新格局逐步形成。打造出了“中国生态食材花椒之乡”“中国中医农业之乡”以及“三品一标”农业品牌等69个品牌,形成了中药材深加工、艾条艾绒艾柱等艾草制品、迷迭香精油制品、花椒芽茶叶等“宜阳不一样”系列产品。香鹿山香谷、七彩莲花谷、连昌河休闲农业等15个市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的形成,培育壮大了民俗休闲、观光游玩、生态采摘、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全县特色种植产业规模达56万亩,带动6万余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脱贫攻坚加速跑注入了不竭动力。
选育龙头强链条 守护脱贫“丰收果”
10月17日是第7个国家扶贫日,宜阳县通过举办扶贫产品展销会,打通产销对接环节,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问题,帮助贫困群众增收。
在位于该县红旗广场的扶贫产品展销会现场,各个农业龙头企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宜阳艾草”“锦屏石榴”“三乡大蒜”等50多类160种产品摆满了展台。还有各种精品杂粮、鹌鹑蛋、供港蔬菜以及山野菜、特色茶等产品备受群众欢迎,当天现场成交约2000单。
产业发展快,还得龙头带。选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带动作用,宜阳县坚持“一户多策、一村一品”脱贫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县乡有龙头、村村有主导、户户有增收”的发展道路。
该县先后出台19项优惠政策,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土地流转、特色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带贫等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扶持,培育引进民正农牧、新大牧业、北国风光、金薯王、天之艾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1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937个,流转土地56万亩,带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鼓励县域内新大、民正等畜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有序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建成万头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25个,优质生猪生产能力达60万头;创新“1248”扶贫模式,建成57个家庭农场,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引进红日药业、鹿超农业、天之艾、迷迭香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依托富隆特体育用品产业园,引进佑固服饰等来料加工企业,带动1387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更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
创新模式明方向 脱贫增收有希望
产业要发展,创新模式走在前。
宜阳县始终紧盯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目标,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贫困群众劳动力状况、发展意愿、土地面积、务工技能、经商本领等情况,出台支持奖补政策,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给予产业发展补贴,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订单收购,形成“自主发展、托管经营、土地流转、返租经营、资产收益、务工就业、三产带动”等七种带贫增收模式,带动了6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5000元至1万元。
近年来,宜阳县借助被列入全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的契机,大胆探索实践,进一步加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增添脱贫攻坚动力。
该县巧做“集体经济+”文章,将发展产业项目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全县建成12.97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222个、带动贫困户6397户,户均增收500至3000元,建成12.375兆瓦地面光伏电站101个,增加89个贫困村每年1.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带动贫困户2971户,户均增收3000元;建成村级扶贫车间(就业基地)106个,引进57家加工企业,通过车间资产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从业人口1万余人,带动贫困人口3500余人。
目前,该县建设扶贫产业扶贫项目658个、布局扶贫车间57个、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53个,采取公开租赁、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自主开发等方式,带动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吸引贫困户广泛参与,通过承包、务工、参与分红等多种方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宜阳县委主要领导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出彩中原增色添彩,为决胜全面小康鼓风扬帆。(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