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
-
日期:2023-02-24
来源:
宜阳历史源远流长。夏属豫州,商属雒西地,西周为召南地,春秋归晋,战国属韩,韩国曾以韩城为都,后于宜阳置县,秦因袭之。汉至晋隶属河南郡、弘农郡,北魏设宜阳郡,辖宜阳、金门、南渑池三县,另置甘棠县属新安郡,北周废宜阳县置熊州,继又更名昌洛县。隋改甘棠县为寿安县,增设兴泰县。唐改宜阳县为福昌县。元代福昌、寿安合并,再称宜阳县。明、清、中华民国沿袭元制。1947年以洛河为界分宜 南、宜北两县,1949年合并为宜阳县,隶属洛阳专员公署,1986年4月归属洛阳市。
宜阳文物古迹及山水名胜众多。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是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创作原型,中州名刹灵山寺是洛阳白马寺的姊妹寺。据县志记载和文物普查中发现,全县有古城址15处,宫殿17座,庙堂41处,亭台、楼阁19个、祠、庵、寺、观78处,古驿站9处,古桥梁29孔,古墓葬38个,馆藏文物 5200件。其中韩国故都、后晋显陵、五花寺塔、灵山寺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遗址、邵窑遗址、虎头寺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漫流古墓群、兴泰宫遗址、段村遗址、柳泉遗址、福昌遗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
宜阳人才辈出。仅县志所载旧时知名度较高的人物就有1000余人,客籍有显著政绩人物160多人。如有“诗鬼”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明朝兵部尚书王邦瑞,当代著名军旅作家陆柱国,有“天下第一竹笔”之称的书法家沈安良,著名画家乔玉川等。武则天、李隆基、刘禹锡、唐伯虎等都曾寄情宜阳山水,留下诸多诗作。1985年9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省长何竹康等领导同志陪同下,莅宜视察,亲笔为宜阳题词:因地制宜,发挥优势。1997年8月19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到我县视察旱情。2001年12月13日,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到我县樊村乡安古村调研。
宜阳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综合档案馆1个。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韩国故都、后晋显陵、五花寺塔、灵山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遗址、邵窑遗址、虎头寺的保护,挖掘李贺故里的文化资源,掀起了续写文明的新篇 章。千年古刹灵山寺在投资50亿元的景区建设中风华已现,李贺故里三乡镇投资5亿元建设汉唐文化主体公园,重修光武庙,再建三乡驿,将再现诗韵长风。“李贺杯”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使“李贺文化”的品牌深入人心,叫响全国。建设了15个标准乡镇文化站、360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353家农家书屋,送戏下乡、送书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千场电影乡村行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巩固加强了农村文化阵地。莲岳诗书画联谊会、赵保剧场、屏南大鼓队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百姓尽享丰硕的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