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专题 > 脱贫攻坚工作专栏

    为推动我县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促进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全县在2018年底顺利脱贫摘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依托县产业扶贫政策,积极推动县扶贫产业园、乡(镇)扶贫产业基地和村级扶贫车间三级联动,努力实现乡(镇)有产业、村民有收入的产业扶贫目标,为全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提供强力支撑。
    二、经理人选拔和培训
    (一)选拔要求。以各乡(镇)返乡务工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贫困户为重点,选拔经理人。各乡(镇)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5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都要选拔经理人,各乡(镇)的经理人选拔须在3月31日前完成,并将名单报送县委农办。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委农办、县投资促进中心
    (二)人员培训。通过人社局统一组织培训和外聘义乌等地知名经理人传授的模式,培训一批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掌握各项技能的经理人,为来料加工产业服务。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委农办、县投资促进中心
    (三)奖补政策。对各乡(镇)选拔的经理人,若用工在20人以上且贫困务工人员达到30%的,且被吸纳人员全年就业时间超过6个月、人均收入不低于1万元的,由各乡(镇)对本地经理人进行奖补,奖补标准为1000元/月,奖补期限3个月。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务工人员招聘和补贴
    由县人社局牵头,各乡(镇)配合,根据每个扶贫基地的用工需求,为企业招聘务工人员。县人社局按照《宜阳县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实施方案》,聘用专家对新聘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新入职乡(镇)扶贫产业基地或村级扶贫车间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天工作时间达到8个小时以上,每月连续工作能够达到26天以上,每月保底工资900元。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产业布局
    县产业集聚区内的扶贫产业园,要入驻带动能力强、有一定产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吸纳就业多、布局基地广的来料加工龙头型企业。根据来料加工产业的类别及行业特点,乡(镇)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采取辐射带动发展方式,确定各乡(镇)主要发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应。
    (一)扶贫产业园
    由县投资促进中心负责引进来料加工龙头企业。
    (二)乡(镇)扶贫产业基地
    由县投资促进中心和县委农办负责引导各乡(镇),引进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定位的项目,并制定相关考核制度进行考核。
    (三)乡(镇)外出对接来料加工产业项目要求
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每季度外出对接来料加工产业项目次数不低于2次,主抓来料加工项目的副职每季度外出对接来料加工产业项目次数不低于3次。
    (四)产业定位
    1. 香鹿山镇、樊村镇以体育用品产业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2. 柳泉镇、三乡(镇)、韩城镇以吨包产业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3. 盐镇乡以饰品、打底裤产业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4. 莲庄镇、白杨镇、董王庄乡以服饰加工产业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5. 高村镇、张坞镇以鞋帮产业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6. 赵保镇以足球产业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7. 锦屏镇以电商产业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8. 上观乡、花果山乡以食品加工为主,兼顾其它产业。
    五、统一标识
    各乡(镇)的扶贫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村级扶贫车间实行统一标识、编号管理。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委农办
    六、督导考核
    制定《宜阳县来料加工产业扶贫考核办法(试行)》,并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体系。
    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投资促进中心、县脱贫办
 
    附:宜阳县来料加工产业扶贫考核办法(试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