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多旱地,土地产出有多大的跃升空间?
“庄稼人土里刨食,靠的是经验和辛苦。收还是不收,多收还是少收,常要看老天爷眼色!”
“一样的地,有不一样的种法。把‘巴掌田’变成大块地,把‘望天田’变成高产田,把‘一季麦’变成‘麦辣套种’,把单一种植变成产加销‘一条龙’,效益是真高!”
炎炎夏日,傍晚时分。宜阳县韩城镇桃村益民控股公司麦椒产业基地的塬上起了风,绿油油的辣椒苗迎风挺立,滴灌水管也顺着新苗延伸开去。
“老把式”张孝成伫立田埂上,微风拂过他晒得通红的脸颊。攀谈起来,言语间有农民种地的不容易,也道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
脚下这片地,张孝成耕种了大半辈子,今昔对比已是天壤之别。
桃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户均10亩地,大小七八块,耕地不规则、不平整、不成片,多是“巴掌田”“面条地”。
早年,张孝成要顾家,外出不成,便承包下老乡不愿种的百十亩山坡地,“当了大户”。“山上地薄,租金不高,却要靠天吃饭,一年到头着急忙慌,力没少出,钱也没落下。”这并不是张孝成一个人的无奈。
伴随着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起势,一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2023年秋,桃村上千亩土地由益民公司统一流转,并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扳着指头数变化,桃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彬喜上眉梢:“一来,田块变大了,零碎地折成大块地,实现连片经营;二来,面积变多了,田埂沟垄复耕,集体土地增加了80多亩;再者,企业与集体、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地租、分红、劳务“三金”带动,促进强村富民……”
而今,再抬眼望,已不见细碎分割的小田块,目之所及皆是连片的种植大方,机井、滴灌、智慧农业等设施同步配套。像这样的基地,益民公司已在宜阳布局了1万多亩。
“产业要兴旺,‘小田变大田’‘旱田变良田’是手段,追求高效益才是根本。”益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实践中,企业创新“麦椒套种”复合种植模式,推行宽行密植、水肥一体技术,春季在麦田套种辣椒,麦收后在辣椒地套种大豆或玉米,实现了“粮食不减产、多收一季椒”,亩均效益达到8000元。
不止于此。距离桃村不远,益民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在韩城拔地而起,一站式汇聚分拣加工、冷链仓储、电商交易等功能,高品质辣椒批量直供老干妈、海底捞等头部企业。
“大河有水小河满。”麦辣产业的蛋糕做大了,乡亲们也尝到了更多的甜头。今年收罢麦子,益民公司旋即举行了分红大会,桃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在地租、薪金之外,又拿到了16.4万元分红。这也真正把三方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解读桃村土地效益跃升的密码,“以土地流转发展连片种植、以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耕地肥力、以辣椒产业链重构提高综合效益”的路径格外清晰,经验也弥足珍贵。
透过一域观全局,洛阳耕地面积519万亩,旱薄地多、水浇地少,小农经营占比大、规模经营占比小。前瞻“十五五”发展,集中连片发展产业是大势所趋。我市将统筹谋划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动“小田变大田”“旱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变高效益农田”,让田畴织锦、沃野生金。
如今,张孝成承包的土地也流转给了基地,转而依托自有大型农机具、劳务组织等优势,摇身一变成了企业的“农事服务合伙人”。
“看似从‘老板’变成了‘伙计’,可收入比过去多多了。看,这腰包都鼓鼓囊囊的!”村支书的一番打趣,逗得辣椒地里笑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