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滨河之声”开幕式文艺晚会现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02—2021,二十年的文化坚守,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年年节目在变,年年文化惠民的情怀不变。持续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使“滨河之声”群众性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为宜阳人民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从2002年宜阳县在全省率先开始的尝试,到20年来经验的积累;从“地摊儿戏”登上大舞台;从单一的文艺演出到群众广泛参与互动;从本土文艺演出到与外地文化的交流;从名不见经传的县域群文活动培育成为河南省知名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她紧随着宜阳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见证了宜阳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深刻变化,文化的力量正在催动宜阳,悄然改变着宜阳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第二届“滨河之声”戏曲表演月专场演出
第三届“滨河之声”庆祝建党节主题文艺晚会
第四届“滨河之声”开幕式文艺晚会现场人山人海
第五届“滨河之声”电影展映月开幕文艺晚会
第六届“滨河之声”开幕式文艺晚会现场
群众文化活动,我们做了什么
从数字变化看文化品牌影响力。“滨河之声”活动每届历时三个月,年开展歌舞、戏曲、曲艺、电影等各类文艺演出90场左右,年受益群众约13.5万人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宜阳县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加之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活动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201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1300万元在原活动场地建成“宜阳县滨河文化广场”,演出场地、舞美灯光、群众容纳度等硬件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持续提升,年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活动的持续开展,受到国家及省市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河南省“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启动仪式、河南国际民间艺术周-洛阳站活动、“群星耀中原”豫西片区巡演、十三届全运会河南洛阳赛区开幕式等重大活动在滨河之声舞台开展,推动了“滨河之声”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从雅俗共赏的文艺演出单一供给到群众广泛参与的观众与演员身份转变。“滨河之声”活动开始初期,每年仅向群众提供免费的各类文艺演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需求发生了转变。人们在欣赏文艺演出的同时,更加渴望通过舞台展示个人才艺与风采。依托“滨河之声”活动开展的“舞动船城”广场舞大赛、“最美歌声”青少年歌曲大赛、“我是戏迷”戏曲票友大赛及其合唱大赛、朗诵大赛等等,群众参与演出每年约万余人次,群众自办晚会,业余戏迷组织应运而生,各类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单以广场舞大赛为例,2018年,参与广场舞大赛舞蹈队93支,活动覆盖全县城乡,参与群众演员2000余人,全县参与展演群众5000余人次,受益群众2.5万余人次。从群众的广泛参与程度上看,连续20年广场文化活动已深入人心,赢得了民心,是每年20多万人次的群众共享文化盛宴。
提升了群众文艺修养,提高了市民基本素质。每年的“滨河之声”广场活动,在节目的遴选、活动的策划上,文化主管部门都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抵制低俗文化,鼓励先进文化。“滨河之声”活动带动我县艺术类辅导培训机构达到100余家,每年输送参与活动人才5000余人次;培育业余戏迷组织30余支,全县组建广场舞队300余支,各类文艺团队500余支,这些业余文艺组织在参与“滨河之声”活动的同时,在公园里、广场上,基层村落里都能看到他们舞动高歌的身影。广大群众通过活动拓展了生活空间,提升了幸福指数,减缓了生活压力,抛弃浮躁和功利,用沉静的心态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用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文化的浸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广大群众的基本素养不断提高,平安、幸福、祥和、欢乐汇成一曲,凝心聚力共建富美宜阳。
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实力、文化品牌力、文化魅力。20年的熏陶、20年的引领、20年的沉淀,我县的文艺团队自身成长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文艺传播能力增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引领了全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滨河之声”乡镇分会场活动,乡镇广场舞大赛、汇演活动,覆盖全县行政村的“快乐星期天”周未文艺汇演等活动百花齐放。在宜阳,“滨河之声”广场文化活动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多参观、调研活动走进滨河文化广场,成为了展示宜阳形象,宣传宜阳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在活动期间还是活动结束,人们时刻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暖暖的文化脉动,体会到浸润在城乡之间的文化气息。
第九届“滨河之声”开幕式晚会现场
第十一届“滨河之声”月满船城中秋节文艺晚会
第十二届“滨河之声”——河南国际民间艺术周豫西巡演活动在滨河文化广场举行
第十三届“滨河之声”开幕式文艺晚会现场
公共文化服务,我们想了什么
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近年来,人们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谈得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以文化人、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正能量,引导广大群众的道德风尚、价值取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使真、善、美的理念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新时代良好社会氛围。
以人为本,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能生机勃勃。我县举办“滨河之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一定位决定了晚会的性质和走向。第一届至第十一届活动名称为“宜阳县‘滨河之声’大型广场文化活动”,第十二届开始变更为“宜阳县‘滨河之声’群众性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去掉“大型”使得活动更接地气,添加“群众性”指向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增加“系列”使得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为群众办活动,让群众参与,请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成为县委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原则。场地设置要方便百姓,节目安排要贴近百姓,活动策划要利于百姓,正是这样的持之以恒的理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宜阳县广场文化活动取得了“没有明星大腕的演出照样万人空巷”的理想效果。
紧扣时代精神与社会前进方向,才能使文化活动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发挥先进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在宜阳大地形成共识,最终服务广大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节目高雅,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找到了主人的回归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唱响和谐、讴歌发展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深刻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才能发挥社会效益最大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欣赏水平的提升,服务终端的日渐丰富,使得多元化、精细化文化需求显现。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兴趣爱好,群众想看什么,想参与什么样的活动,在什么样的时间,进而要求我们要不断丰富供给内容,深入了解群众心声,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发挥重大的社会效能。
思考“送文化”到“种文化”理念转变,才能使文化在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中“生根发芽”。培育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自我供给能力,打造“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公共文化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充分发挥 “送文化”的同时,积极在群众中“种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广大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让他们唱主角,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将快乐带给更多人,这将大大激发广大 “文化人”的活力。
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是以群众为主场,独树一帜的文化理念,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口碑中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各种文化信息的充斥与人们对健康文明生活环境的追求等诸多因素,对广场文化的存在与创新提出挑战,反之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审美情趣与业余生活。广场文化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公民的整体素质提升贡献出了一份重要力量。尤其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惠民工程等要求,在满足群众欣赏文艺演出的同时,只有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才能满足群众高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十七届“滨河之声”教师节专场文艺晚会
第十九届“滨河之声”活动开幕式在花果山景区进行
第20届“滨河之声”红心向党合唱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