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承办的电影故事片《戏》专家观摩研讨会在京召开。
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荣誉理事长、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影协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张思涛,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光明,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焦宏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饶曙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等从主题立意、时代特质、文化内涵、类型创新等角度对影片进行了深入交流。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副秘书长张明明,影片导演韩万峰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田园主持。
在研讨中,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交流,从主题主旨、创作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艺术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该片进行了探讨,充分肯定该片在豫剧题材创作方面取得成绩与经验,对影片在类型创新上的努力印象深刻。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荣誉理事长明振江在观影后表示,这是一部写给家乡的大爱情书,是一部平民艺术家的人生史诗,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影像记录,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艺术复兴的衷情呼唤。影片通过豫剧角度切入,反映了大时代的变化,小人物大情怀、小事件大主题,人物塑造成功,故事叙事流畅、情节细节感人,是一部感人的、优秀的艺术影片。
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认为,电影《戏》是献给成长的小夜曲,献给家乡的情书,献给爱情的朦胧诗,献给豫剧的赞歌,也是献给中国大地的亲吻。他表示,这部影片故事结构曲折合理、人物性格饱满鲜活、形象风格别具特色、现实意义引人思考,反映了河南人民倔强、奋进、永不言败的精神。这部电影有怀旧感,有时代感、代入感,有哲理感、现实感,这也是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统一性、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高度概括,与电影的一次很好结合。
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看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影片从豫剧角度,从一个观众、演员角度,复原整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在表现豫剧美学特点、美学魅力的同时,客观展现了流行音乐发展对豫剧的冲击。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表示,该影片逻辑缜密,人物关系清晰,剧情发展合理,镜头自然朴实。把改革开放、戏剧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不经意间,很朴实的写到画面里去,是一部以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原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也表示,影片《戏》人物形象塑造得很丰满,是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真实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非常接地气。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该片通过30年的跨度,把豫剧电影发展以及中国社会改革开放30年的整体变化,通过音乐、城市建筑,有层次感地呈现出来。尽管它是小切口、小角度,但因为有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使其具备了史诗品质,让观众体会到影片背后所隐藏的非常丰富的信息量,通过这部电影吸引更多人关注河南,关注河南电影。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部深扎于人民群众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以本色可感的人物形象、原汁原味的河南语言以及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情感化的场景设置,完整的叙述表达,进一步展现出豫剧工作者砥砺从艺的初心使命,表演传承豫剧精神的精髓真谛,让豫剧选段听起来更加走心入情,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生动立体。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从传统植根民间、戏曲关注生命、三种叙述杂糅、方言助力发行四个方面谈观影感受,他表示,该片在新时代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生,戏曲让戏曲重新获得生命力,对弘扬传统艺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部有吸引力、耐看的影片。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主要从东西方哲学角度解读了影片,他认为,这部影片从中国电影叙事创新角度,对世界电影提出了中国的方法研究。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新颖的叙事手法和独特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也成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对电影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表示,影片以平民视角展现了河南的集体历史记忆,比较真实的寄托观众的乡愁,表现出了普通人物史诗般的历史变迁,人文价值很高。
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弛表示,影片以爱情故事展现豫剧发展,很有特色,整个电影以豫剧为外衣,讲述了女主角的成长故事和情感经历,时代浪潮中,创作者的豫剧情怀体现在角色、演员、故事的方方面面。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影片以豫剧发展史为背景,豫剧和豫西人的特殊情感为命题,有对豫剧文化衰落的观察、思考和感慨,是一部致敬豫剧坚守者的史诗电影。
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表示,影片将豫剧戏曲魅力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中,揭示了豫剧和中原大地、中原文化、中原人民之间深厚的关系。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副处长田园表示,电影《戏》是一部非常难得的豫剧题材故事片,在电影创作中,韩万峰导演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令人敬佩,正是他对电影创作上的执着,对于光影梦想的坚守,从影28年来,在创作上,才获得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河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副秘书长张明明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部乡土题材影片,展示了浓郁的豫西乡土文化和豫剧独特艺术魅力,向观众传递了豫剧精神的坚守与传承。《戏》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扎根人民、贴近生活”的原则,通过招募本地群众演员、展现乡村面貌等方式,使影片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真实感。
谈及电影创作的初衷,韩万峰表示,从小在河南长大的他,对家乡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豫剧,是他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所以籍以此片,以豫剧之名,向那些坚守在豫剧舞台上的演员们致敬,同时,这也是一封用光影写给家乡的情书。在韩万峰导演看来,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是他对豫西故土的一种乡愁,期待着这部作品,像中原大地悠久的历史一样,充满神奇,带着敬仰,让豫剧的一束光,引领观众去体验,去感知,而且情不自禁。
该片由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联合摄制,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和全流程跟踪服务,入选为河南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于今年5月10日在拍摄地洛阳市宜阳县首映,得到当地观众交口称赞。该影片将于近期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观众们可以走进影院欣赏这部电影的纯正“河南味儿”。
(来源: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