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媒总编走基层,乡村振兴中原行”走进宜阳

日期:2020-08-23来源:


  农媒总编走基层,乡村振兴中原行8月13日走进宜阳。经过一天半的观摩后,8月14日下午,在宜阳县城市展示馆,宜阳县县长张汉智接受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河南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农家参谋杂志社5家媒体集中访谈,由河南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静静代表5家媒体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问题向张汉智提问。

 

  主持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张县长,首先请您谈一谈,您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张汉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县级作为国家行政体系的基本单元, 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尤其是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视察,为河南发展指路领航;省委王国生书记莅宜调研指导,为宜阳发展定盘明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市委全会相继召开,为宜阳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带来了重大机遇。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一批“三起来”示范县,打造“中心带动、多点联动、县域支持、全域开放”百城发展新格局。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尤其是省委王国生书记的悉心指导下,我县将牢牢把握“五比无不比”总抓手,紧抓机遇“强担当”、发挥优势“强后劲”、补齐短板“强基础”、主动融入“强发展”,实现服务国家大战略与加快自身大发展的有机统一,让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发展路子在宜阳形成生动实践。

  (一)抓住“两个关键”,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持续实施“工业主导、农业调优、旅游带动、城乡统筹、民生改善”五大工作路径。一方面,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洛阳确定的“565”现代产业体系,立足组团县定位,抢抓洛阳市“三区叠加”“地企合作”“退城入园”机遇和推动组团城区提升规模、做大做强等指示精神,加快实施绿色铸造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六大园区”建设,打造“两强、两新、一特”的“221”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聚焦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服务业、农业调优调强,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打造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洛邑沟域经济示范带等富民产业,让GDP和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

  (二)聚焦“三项重点”,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持续实施“三大计划”,加快推进大树计划、育苗计划、腾笼换鸟“三大计划”,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积蓄新兴产业蓬勃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调优做强,打造支撑县域发展新的四梁八柱。扎实推进“三变改革”,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激发乡村活力,推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加快“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三)立足“三级联动”,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坚持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合一”,加快推进“1518”水生态建设、林业“2366”工程和城建项目建设,让城市更有质感温度。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不求大但求专、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特的美丽小镇。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形成城乡互动、互促共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机制,形成县城、中心镇、美丽乡村互促共荣、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也具体设定了三步目标。那么,按照中央部署结合宜阳实际,下一步,宜阳又该如何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张汉智: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激发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工程,省“两会”作出了决策部署。宜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精神和要求,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突出“五个有”,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宜阳样板”,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河南省文明城市”“2019年度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

  一是让产业有效益。在“稳”字上下功夫,建成高标准良田35万亩,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8亿斤左右;在“调”字上下功夫,我们提出了“22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其中“一特”就是打造高效农业,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打造“三花一草一果”,形成了花生、花椒、油用牡丹、艾草、林果等特色种植65万亩,有力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在“融”字上下功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成三乡镇连昌河等15个沟域经济示范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近1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是让农村有乡愁。围绕特色小镇抓创建。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投资3亿元,建成了花果山旅游小镇,上观桃缘小镇,三乡汉唐古镇,莲庄文旅小镇,盐镇、韩城商贸重镇等8个中心镇特色镇,莲庄镇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美丽小镇”,形成了乡镇竞相出彩的发展格局。围绕新村新貌抓整治。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和风貌管控,打造“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做到新房有新貌、新村有新样,重点打造40个市、县两级“四美乡村”示范村。围绕公共服务抓提升。加快城乡供水、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三个一体化”建设,抓长效保洁,将11个乡镇垃圾处理统一交由阳光朗洁公司市场化运营,另外5个乡镇垃圾处理由政府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农村9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抓厕所革命。加强技术指导,实施改厕5.4万座。抓污水处理。投资1.4亿元,建设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2座市级示范村污水处理站;筹资4亿元,配套提升覆盖48个行政村的242公里污水管网,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确保农村污水排放得到有效管控。

  三是让活动有场所。按照“七个一”标准,投资4498.5万元,实现了353个行政村“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覆盖。2018年6月,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到宜阳观摩,对我县在移风易俗、道德模范、孝善文化等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四是让致富有门路。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我们围绕群众增收,走特色之路,发展品牌农业,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带动,打造了“香鹿山花椒、上观水蜜桃、锦屏镇石榴、柳泉黄秋葵”等知名品牌。走转移之路,推动劳务输出,2019年开展务工技能培训近两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近一万人次,让“宜阳红”月嫂、远元足疗等务工品牌更响。走加工之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县内 106 个创业就业基地,引进了服饰、箱包、足球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带动了近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创收。走改革之路,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在16个试点村,成立了“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整合各类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截止2019年底,完成脱贫89个村、7.59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65%。

  五是让基层有认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一时的差事,而是要长期坚持的难事。因此,我们着力健全工作长效机制。工作要有部门常态管,明确镇区由县市政部门负责,村庄由县农业部门负责,县委、县政府督查部门积极参与,定期不定期督导暗访,查漏补缺、整改提升。成效要靠县级抓提升,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现场办公会,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暴露出的个别问题统一查改、优秀经验全县推广,促进了整体工作提升。

  主持人:在昨天的采访中,赵老屯的迷迭香、上观乡的水蜜桃都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产品更是他们的发展模式,依托种植项目发展农业旅游产业,那么,宜阳县在特色示范村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张汉智:我们从学习先进经验、改变传统观念入手,组织县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贵州湄潭、江西上饶、浙江安吉,以及河南永城、郏县、宝丰、新密等市县观摩学习,并结合宜阳实际,分类施策、逐项化解。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县确立了10%的景点村、20%的示范村、70%的整体推进村。在推进过程中,我们立足实际,破解了“三大难题”。一是破解了群众参与难。围绕群众意愿抓改善,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多种方式,了解群众需求、吸纳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进来,知道农村环境整治整什么、建什么、改什么。变“群众看、干部干”为“干部群众一起干”。二是破解了资金筹措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是关键。我们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引进社会资金,探索了“环境整治+银行贷款+土地开发”的融资模式,即:以出售土地整治指标的方式,由县城投公司申请省农发行贷款4亿元,另外引进社会资金1亿元,实施环境提升和土地整理项目,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破解了路径方向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特色、定产业、定标准、定路径、定节点”五定要求和“精心、精细、精品、精致”四精理念,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图、行动计划项目表、建设要点说明书等“一图一表一说明”,确定了实施“10+N”行动(即:绿化、垃圾污水治理、道路硬化、电网建设、清洁能源、特色文化保护、公共服务提升、安全保障行动、数据乡村行动、产业发展行动和N项自选行动),明晰了建设路径方向。

  我们坚持大保护、大传承、大发展,突出花椒、迷迭香、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做到一村一产业;聚焦豫西民居、简约现代、徽派建筑等建筑风格,做到一村一风貌;挖掘历史典故、田园文化等村情底蕴,做到一村一特色;完成村旁、宅旁、渠旁、路旁“四旁”绿化1.2万亩72万株,做到一村一风景。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比如:我们坚持“大不动、小修改、巧借势”和“修旧如旧、量入为出”的工作原则,打造了锦屏镇河下村的“现代中式风”、香鹿山镇赵老屯村的“豫西民居风”、莲庄镇陈宅村的“徽派建筑风”、香鹿山镇郭坪村的“生态村落风”等等;比如:莲庄镇莲庄村深挖邦瑞文化,走出了生态立村、旅游兴村和文化名村之路。赵保镇坡底村聚焦赵保红色文化,留住红色记忆,增加了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莲庄镇养马村突出农耕文化,挖掘整理三国历史典故,打造了豫西农耕田园,让示范村建设更有文化底蕴,更有历史深度。

  主持人:两天的时间,我们感受了朦胧梦幻的宜阳,也看到了晚霞笼罩的宜阳,让我们记住了宜阳的美,也了解到宜阳是个历史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那么,文化和旅游发展在宜阳乡村振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汉智:宜阳人文历史厚重,位于河洛腹地,紧邻古都洛阳,自东周时期置县已有2400多年,是西周时期“召伯甘棠听政之处”、春秋时期毛国和战国时期韩国的国都、唐代大诗人李贺、明代兵部尚书王邦瑞故里;地处汉唐洛阳、长安两京故道,境内有《西游记》创作原景地花果山、唐代女皇武则天题名的锦屏山、始建于宋金时期的灵山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诗词文化、西游文化、驿馆文化”。

  近年来,宜阳确立了建设“富美宜阳”的总目标,明确了“工业主导、农业调优、城乡统筹、旅游带动、民生改善”五大工作路径。在工作开展中,我们坚持农文旅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宜阳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等文旅资源,持续做好“旅游+”文章,实施了“一心两核双翼八园”1228项目建设,我们精心谋划了投资28亿元的洛邑七彩生态园项目,全力打造“北方水城、颐养福地”。我们提升完善了莲花山生态园、卓创陶瓷文化创意园等8大旅游景区。我们规划实施了以南部山区为重点的生态文化乡村游,以北部丘陵为重点的体育休闲乡村游,推动各乡镇大力发展文化研学、主题街区等乡风浓郁、标识独特的乡村经济。我们的乡村民宿旅馆、家庭宾馆即将突破1000家,三产融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我们先后举办了“上观水蜜桃采摘节、古韩桃花节、凤凰岭槐花节”等大型节会活动,代表河南省承办了第十三届全运会射击和皮划艇两项赛事,开创了河南举办全运会赛事的历史先河,荣获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县、中华诗词之乡。我们初步形成了“古城文化游”“闲趣山水游”“休闲体育游”“乡村风情游”“创意工业游”等“五大旅游名片”。我们全面建成了宜阳县游客服务中心、文旅产品电商中心“两大中心”,参加了“豫见快手·嗨购洛阳”扶贫助农活动,在线成交5万余单;今年我们还将承办第三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全面叫响“宜阳不一样”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说,通过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的农村更有生机、农业更有活力、农民更有致富动力。

  主持人:宜阳作为农业大县,不仅让农业有特色,也让昔日的沟谷有了新气象。那么我们在发展沟域经济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张汉智:宜阳县是洛阳市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7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2.6万人,总耕地面积11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1.4万亩,旱地88.6万亩。宜阳地形地貌是“三山六陵一分川”,境内沟域众多,覆盖了60%的行政村。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发展沟域经济、助力产业扶贫,作为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要举措,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全域谋划、全力推进,先后建成15个市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带动6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使得昔日贫瘠的沟谷地区变为如今“沟流金、谷淌银、湾聚财、川招宝”的新气象。

  一是规划先行,工作有支撑。按照“生态引领、设施提升、产业培育、农旅融合、产村融合”的总体思路,统筹考虑南山北岭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因地制宜谋划沟域经济和产业布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确定了以花椒、烟叶、艾草为主导的特色种植沟域经济示范带;以肉牛、生猪、肉鸽为主导的畜牧养殖沟域经济示范带;以苗木花卉、林果采摘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沟域经济示范带,以乡村风光、民俗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沟域经济示范带,被确定为省级中药材示范产业园和苗木花卉产业园,做到了“一沟一产业、一域一特色”。

  二是精准施策,发展有保障。一个是资金支持。通过财政专项引导、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争取银行扶持,先后筹措42个亿。一个是设施保障。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娱乐、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实施国土绿化、村庄绿化,夯实了沟域经济、产业扶贫的基础。一个是政策激励。县里边专门出台了19项优惠政策,根据带贫规模、带贫成效,大力补贴,为贫困群众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目前,“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70种。实现了沟域经济蓬勃发展、带贫增收成效明显。

  三是创新模式,带贫有成效。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形成“自主发展增收、托管经营增收、土地流转增收、反租经营增收、资产收益增收、务工就业增收、三产带动增收”等7种成熟的带贫增收模式,让群众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主持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部署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最后,我们想请张县长谈谈宜阳县是如何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

  张汉智: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治理黄河,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宜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齐心协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奏响黄河大合唱“宜阳篇”。

  一是全力打造“生态河”。洛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流经宜阳65公里,我们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为统领,高起点谋划、高速度推进、高标准实施。一是规划好。委托深圳建科院以“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右岸堤顶宽度50米兼顾道路通行、左岸堤顶宽度30米,聚焦以水增景,确保可持续发展。二是运作好。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克服资金瓶颈制约,与洛阳市水投公司合作,采用“PPP”建设模式,投资36亿元实施洛河宜阳段65公里河道综合治理。三是建设好。严把工程质量关、进度关、程序关,攻坚克难、强力推进,栽植银杏、红枫、金叶复叶槭等各类乔木15万余株,灌木地被60万平方米,洛河大堤上配套建设的新安虎线,目前已基本全面通车,初步形成了“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生态廊道。四是统筹好。统筹推进产、城、人、景协调发展,做到多元并进、多维融合。统筹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做好一河、五渠、十街、八湖“1518”生态水系建设。全力打造“以河为轴、以渠为线、以湖为点、点线相连、城水相依”的北方山水城市。统筹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了西小河、韩城河等22条洛河支流治理,建成了13个污水处理厂、242公里污水管网,洛河两岸10个乡镇“全覆盖”,使洛河高崖寨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了二级标准,白鹭、鸬鹚、白天鹅等珍贵鸟种纷纷来栖,真正实现了水患变水利、水利变经济、经济惠民生,确保了“一河清水入黄河”。

  二是着力描绘“怡人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重点实施林业“一带两翼四区一网”发展战略,(“一带”是:滨河公园景观绿化带;“两翼”是:巩固好县城北部省级森林公园香鹿山,建设好南部省级地质公园锦屏山。“四区”是:西南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的水源涵养林区,宜南樊村、白杨等地的水土保持林区,宜北盐镇、高村的特色经济林区,以及张坞、莲庄等地洛河两岸的苗木花卉及速生丰产林区。“一网”是:廊道绿化网络,重点实施郑卢高速、洛陕线、八官线、南车线等主干道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在工作中以“七绿”“六化”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坚持城乡绿化一体化推进,累计投资近10亿元,完成造林15万余亩,在南北城区形成了长达15公里的绿色长廊,打造了锦屏山地质公园、香鹿山森林公园两大“城市绿肺”,建成了64处生态游园,2800公里县域交通路网绿意盎然,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9%、绿地率达38.9%,塑造了“春有花、夏有荫、秋出彩、冬有绿”的生态景观,让城市走进森林,让绿意拥抱城市。

  三是全面营造“幸福蓝”。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以“三铁”抓“三散”治“三源”;着眼长远发展,坚决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切实以结构调整的“伤筋动骨”实现生态环境的“脱胎换骨”,2019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月度排名多次位居全省前10名。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