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文化角度剖析苏联巨变——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龙闪


  1990年初冬,莫斯科火车站站前广场,寒风凛冽。汹涌的人流中夹杂着不少远道而来的黄皮肤的中国人。鼓鼓囊囊的行李中,塞满了廉价的中国服饰和日用品,一望而知,是怀着各色各样发财梦的“淘金者”。人群中有一个文质彬彬中年人,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马龙闪研究员。
  马龙闪也是来“淘金”的,但他带来的不是廉价的中国商品,而是自己酝酿多年的研究课题;他要获取的,不是已经贬值的卢布,而是尘封多年的苏联历史档案。此行的目的,是从积淀达70年浩如烟海的苏联历史档案中沙里澄金,为自己的专著《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补充资料。
  对莫斯科,马龙闪并不陌生。作为新中国研究人员中的幸运者,马龙闪196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已进行了多年的苏联文学及历史研究。1986年到1987年马龙闪又作为国家教委公派学者在莫斯科大学、苏联科学院、莫斯科国防关系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进修。接触到的大量苏联文化史资料,使他萌生了研究苏联文化体制的愿望。而此时的国内学术界,在苏联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尚属荒漠一片。马龙闪深知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同时也深知这一课题的难度。马龙闪要着手进行的是在对苏联文化史、思想史和政治体制史三者交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专史课题——苏联文化体制史。
  从确定选题,搜集资料到形成文字,历时8年之久,三赴莫斯科,几易其稿,马龙闪终于在1996年完成他第一部学术专著——《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这部长达26万余字的学术专著很快在学界引起了震动,认为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是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材料中沙里淘金”的结果,而马龙闪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思辨的精神更令学界同仁敬佩不已。2000年这部专著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奠定了马龙闪在我国苏联史研究领域内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把他卷进了一场学术论战中去。为此,马龙闪先后写了数十篇论文阐述自己的主张,捍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2005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专著——《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马龙闪坚持认为:由邓小平所设计,在我国进行的改革,实际上是对我国50~60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改革。苏联崩溃、苏共瓦解主要是因为体制模式僵化和思想文化上的教条主义所造成的。这种情况正说明,我国目前进行的改革没有退路,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但是一些对改革持有异议的人士,抓住卫生保健、教育收费和国企改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作文章,大叫“改革方向错了”。在学术界,有人借俄罗斯90年代以来国势式微、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呼唤铁腕人物的现状,制造“俄罗斯在重新肯定,重新评价斯大林”的舆论。实际上是借俄罗斯的事态,作中国国内的文章,企图在中国“重评”斯大林,并呼唤斯大林体制。为此,马龙闪从2005到2007三年间,连续发表文章,与这股反改革的思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主要有:《俄罗斯是在呼唤铁腕,呼唤强权——对“重评”说的剖析》、《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受破害人数再考察》、《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上述系列文章切中了近年学术界论争的要害,痛击了反对改革的倒退思潮,在思想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积极地反响。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