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铸辉煌——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得主陆柱国史传


  1928年生,宜阳县城关镇人。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一级电影编剧。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
  在中国文艺界,公园2007年的深秋到初冬,是电影文学大家陆柱国人生的黄金时期。众多新闻媒体聚焦这位电影剧作家,抗战大片《太行山上》名扬四海。人人争相看影视,街头巷尾话太行 。他的名字从没有这么响亮,他的事业从来没有如此辉煌。10月27日——难忘的夜晚,作为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得主,当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陆柱国登上第26届金鸡奖颁奖台时,台上台下掌声四起。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陆柱国的电影人生达到巅峰。
  锦屏起舞,落水欢歌。家乡人民为之欢呼并感到自豪!
  从《黑山阻击战》起步,到喜登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颁奖台,他矢志不移,步伐铿锵,为发展繁荣中国电影事业,讴歌时代英雄,整整奋斗了50个春秋。
  20世纪50年代,宜阳县城南大街自菜市街南口向东第五个街房大门。门楣上方悬挂着木匾,上书“人民功臣”四个大字,这就是陆柱国的故居。正是从这个低矮的大门,走出了一位革命军人,日后成为著名电影剧作家。
  古老的县城,贫困的家庭。父母亲不识字,以卖馍为生勉强度日。慧眼识珠,在聂麟郊大力支持下,才使他走上求学之路。幼年在私塾,喜爱读神话故事和古典小说。1939年秋考入县立小学,阅读兴趣转向新文学,巴金的《家》、《春》、《秋》曾使他废寝忘食。1942年夏,考入宜阳师范,一度致力研究古典诗词。1945年日本投降后,考取洛阳师范。除继续读古典文学外,开始接触并热爱苏联革命文学,偷偷读过《母亲》、《铁流》、《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名著,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蒙。
  解放战争的铁流滚滚向前,20岁的陆柱国激情燃烧。告别师范学院,他依然投身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早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他手中除了枪支弹药,另有一件重要的武器,这就是笔!笔,才是他真正的战斗武器。在一次鸡窝山战斗中,他目睹八班长鄢永昌壮烈牺牲,怀着崇敬心情写出一篇通讯,刊载在四纵队的油印小报《野战军》上,这是他当兵、写兵的开始。
  1949年初,陆柱国被任命为新华社野战分社前线记者,这年7月1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部队向大西南进军途中,他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创作出第一个中篇小说《决斗》。1950年10月,他被调到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面向部队,为兵服务”是他遵循的创作宗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陆柱国革命赴前线采访,广泛接触参战指挥员,回国后发表了反映志愿军战斗生活的中篇小说《风雪东线》。1952年东,他二次赴朝,在战壕里创作出中篇小说《上甘岭》。后来根据这篇小说拍成的战斗故事片,其影响力经久不衰。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